一九二九年冯玉祥在河南主政时所立孙中山铜像,身高1.96米,原在龙亭高台南面(台前),后移于此。辛亥革命烈士墓是座庄严肃穆的青石陵墓。墓为圆顶,青石条砌成八角形图案,建在面积为225平方米的台座上,墓前树碑一座,碑“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”。墓壁上,镶嵌着赞扬烈士的题词如记述烈士生平事迹的碑文,字里行间,笼罩着英勇悲壮的氛围。


  沈竹白先生,是十一位烈士被杀后由他将他们安葬的。沈竹白,原名嘉炎、号明甫,祖籍浙江绍兴,后迁河南许昌。1878年生,自幼聪颖,1905年东渡日本,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,并结识了张钟端等人,积极参与革命党与保皇党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论战,在《河南》杂志上发表文章。1908年回国定居开封。任中州公学总办、河南提学使署督学,暗中联络同志进行革命活动。1911年张钟端组织河南起义时,担负政、学界的联络工作。起义当晚柴德贵发动突然袭击,包围会场大肆捕人时,沈竹白亦遭逮捕,旋即被释。有消息说是由北京某权威人士出面始获准释放的。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张钟端等十一烈士惨遭杀害,暴尸荒野,无人敢于收殓。“白沙盈赤血、飞雪幂横尸”,真是惨不忍睹。沈竹白尤感伤痛,他不计个人利害,决心收殓遇难同志的尸体,他一方面与慈善机关疏通关系,利用他们的名义;一方面找到操办丧事的杠铺商量,请他们出人收尸。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,他带领杠夫亲至刑场寻找烈士遗骨。由于事过数日,又是夜晚,视线不清,尸骨很难辩认,当晚急匆匆把收得的尸骨抬到开封南关官坊义地,在事先早已挖好的墓穴中安葬了下来。


  沈竹白的义举再次震动了清廷,河南当局下令逮捕沈竹白。沈闻讯后星夜出走,绕道天津,逃往上海。在上海沈竹白受到中国同盟会总部的亲切接见,对其行为“皆以粤之朱执信收葬黄花岗72烈士目之”。“南朱北沈”之说,证明沈竹白受到了人民的尊敬。


  民国成立后,沈竹白返回河南,为就义烈士遗属的善后及建立纪念碑事宜,他一面上书省议会,一面面见豫督张镇芳,提出请求,终于获准给烈属发放抚恤金。


  1914年沈竹白响应孙中山先生发动的“二次革命”,触犯了袁世凯的切身利益,被袁世凯的表弟豫督张镇芳逮捕,于1月28日(农历正月初三)杀害于开封孝严寺寺后。行刑前沈神色自若,曰:“各国革命流血,譬之一盆;中国只有一杯,不亦甚易乎?”乃慷慨就义。


  武昌起义胜利后,以开封为中心的河南人民积极响应,以同盟会员张钟端为首准备武装起义,由于机密泄漏,张钟端等十一人遭清廷镇压而壮烈牺牲。烈士遗骸于一九三四年移葬开封南关,因禹王台是盟员当时的自由的活动中心,所以一九八一年迁葬于此,名为辛亥革烈士墓。

河南开封红色故事一百字 扩展

开封,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红色事迹。其中,胡昌珍和郭明新夫妇的事迹让人印象深刻。他们在开封从事地下情报工作,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

为了保护地下党组织的安全,胡昌珍和郭明新相继被捕。在狱中,他们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诱骗软化等手段,始终坚贞不屈、拒不降敌。最终,他们被活埋在开封西南城坡,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党的秘密和同志的安全。

焦裕禄的事迹也让人感动。他因长期劳累和一再拖延,导致肝病越来越严重,最终在1964年因肝癌去世,年仅42岁。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唯一的要求就是死后“把我运回兰考,埋在沙堆上”。


这些红色事迹展现了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。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,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

河南开封红色故事一百字 扩展

开封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

开封辛亥十一革命烈士墓在开封市区东南隅禹王台公园内。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起义后,张钟端为河南起义军总司令,在开封组织起义,因准备不足,队伍不纯,宣告失败。

起义失败两天后,张钟端、王天杰、张照发、刘凤楼、丹鹏彦、徐振泉、张得成、李干公、王梦兰、李鸿绪、崔德聚被杀。十一烈士壮烈牺牲后,清政府禁止家属收葬,张钟端等人的尸骨暴诸城外多日,因尸首不全不能辨认,共为一墓。

1963年,开封市人民政府将残倒在禹王台柏林中的辛亥革命十一烈士之墓碑,经过修补,竖立于烈士墓前。1981年将烈士墓迁入禹王台公园中,修建陵园,供后人瞻仰、凭吊。

河南开封红色故事一百字